咨询热线

400-123-456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刘晓明新书大使讲中英关系出版,揭秘11年驻英外交经验与中英关系未来展望

文章作者:佚名    时间:2024-12-26 14:37:52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近日,前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撰写的新书《大使谈中英关系》正式出版。该书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汇集了刘晓明大使担任中国驻英国大使11年来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中英关系未来发展的独特见解。

书的封面

刘晓明是我国杰出的外交家。他是中英关系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驻英特使。他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驻国时间最长的中国大使。刘晓明来英11年,已向英国各界发表700多场演讲。他用西方人听得懂、听得懂、相信的语言讲述了中国的故事。为英英关系稳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尊重一段历史的句子_我们得尊重历史的英文_尊重历史是什么短语

刘晓明从自己700多篇讲话中精选了117篇,整理成这本《大使谈中英关系》。这套书分两册,中英文双语。书中不仅有他对过去中英关系的回忆和思考,还有他对当前中英关系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对未来中英关系的期待和展望。 。

对于关心中英关系发展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希望本书能为中英关系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刘晓明在《中英关系的变迁与变迁》一文中写道:

人们不禁要问:中英关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英国媒体也在追问:中英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中国变了,还是英国变了?今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中国没有变,而是英国变了。中英关系遇到困难,责任完全在英方。第一,中国对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坚定承诺没有改变。第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没有改变。第三,中国认真履行国际义务的立场没有改变。第四,中方发展同英国伙伴关系的意愿没有改变。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健康稳定的中英关系不仅符合中英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我们有一千个理由改善中英关系,没有一个理由破坏中英关系。如何改善中英关系?

一是相互尊重。历史告诉我们,只要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英关系就一定会向前发展;否则,就会遭遇挫折,甚至倒退。中方尊重英国主权,从未做过任何干涉英国内政的事情。英国也应该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中国,尊重中国主权,停止干涉香港事务和中国内政。

二是互利共赢。中英经济互补性强,利益深度融合。双方在合作中都获得了巨大利益。不存在谁更依赖对方或者谁利用对方的问题。希望英方不接受个别国家的压力和胁迫,为中国企业提供开放、公平、非歧视的投资环境,重建中国企业对英国的信心。

尊重历史是什么短语_尊重一段历史的句子_我们得尊重历史的英文

三是求同存异。中英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不同,存在差异在所难免。 70年前,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 70年后的今天,中英关系更加丰富、更加深入。他们是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管控和处理好双方分歧,防止反华势力和冷战势力劫持中英关系。

我常说,“英国”只有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才名副其实的“大不列颠”。无论是1950年英国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与中国建立机构级外交关系,还是英国选择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构建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入21世纪,英国在关键历史关口都顶住了外部压力,做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当前,中英关系再次处于重要的历史关口。希望英国政界人士和各界有识之士认清国际大势,排除各种干扰,把握时代潮流,做出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选择和英国人民。

刘晓明在《从儒家经典看中英经贸合作》一文中写道:

如何发展更加紧密的中英经贸合作?我想从西方最熟悉的中国古代名人孔子开始。孔子虽然不是商人,但他及其后人创立的儒家思想却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也是治国理政的法宝。例如,孔子的弟子之一(子贡)成为当时中国最成功的商人。亚洲许多著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今天,我想用儒家经典中的三句话来谈谈如何拓展中英经贸合作。

第一句:天时不如地利,天时地利不如人和。当前,中英经贸合作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两国深化经贸合作是大势所趋,恰逢其时。英国是全球金融、信息和物流的中心枢纽,拥有自由开放的商业和投资环境。中国企业已将英国作为辐射欧洲、拓展全球的重要基地。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英两国的天时地利优势?这就需要“和”,即良好的政治关系和社会舆论环境。近十几年来,中英经贸合作呈现强劲增长态势。这并非巧合,而是因为两国战略互信增强、人民相互了解加深,改善了两国经贸合作氛围。然而,中英经贸合作需要快速推进,但也并非没有阻力和噪音。

比如,英国媒体经常因为华为总裁是退伍军人而大肆炒作华为的所谓“军事背景”。可见,当今一些人头脑中仍然存有“冷战思维”。有些人总是热衷炒作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这种舆论有害无益。

第二句:凡事有预则成,无预则败。扩大和深化中英经贸合作不是一时之事,而是长远之计。这需要确定目标、确定优先事项并制定良好的计划。例如,2011年,中英两国政府召开基础设施投资会议并成立工作组,将基础设施投资作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正是因为这样的“预测”,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中投公司年初收购泰晤士水务部分股权,超过2011年中国在英投资总额;光明食品集团收购英国维他麦公司60%股权,这是中国食品行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

第三句:“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市场、吸收外资增速最快的国家。中国“十二五”规划指出,2011年至2015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中国是世界上出境旅游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伦敦奥运会期间,据说中国游客的人均消费比阿联酋游客高出10%。

但我有一种感觉,英国政府目前在面对中国方面有些“纠结”。中国希望扩大合作,但也有很多顾虑。因此,各部门的政策有时是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例如,英国商务部门大力吸引中国投资者来英考察、洽谈。文化和旅游部门希望英国能够像法国一样欢迎更多的中国游客和消费者,而不是目前只有法国的1/8。然而,英国内政部该国的政策是严格防止“非法移民”,并在签证上设立了繁文缛节。

同样,我感觉英国企业在与中国的合作上仍然犹豫不决,显得比较保守。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需要引进一些技术进行产业升级。英国是世界第二大科技强国,但就对华高新技术出口而言,在欧盟内排名落后于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瑞典。英国企业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忧。

事实上,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环保等领域的一些技术受到英国市场规模和产业结构的限制。它们在英国用处不大,或者说很难发挥其价值,但应用到中国就能产生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信息领域的一些技术如果不能立即投入商业化,很快就会被淘汰。只有快速整合研发和制造,才能注入新的资金继续研发,从而进一步扩大效益。希望英国企业家更加大胆、果断,“该采取行动时就采取行动”。

刘晓明在《筷子刀叉,中西文明共存互鉴》一文中写道:

2010年初我来到英国不久,就听说有一个像筷子俱乐部这样独特的民间组织,致力于推广中国美食、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中英之间的了解。因此,我一直期待着能有时间与您见面、交流。

尊重历史是什么短语_尊重一段历史的句子_我们得尊重历史的英文

我想用筷子开始今天的演讲。首先,我认为筷子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餐具,是历史的选择,是文化的体现。中国人的饮食一直以谷物和其他植物为主。即使他们吃肉,也一直如孔子所说:“美食不厌,肉不厌”。所以,餐桌上有一双细筷子就足够了。

这让我想起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筷子如此,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模式亦如此。中国的社会制度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贡献。

我想说的第二点是,筷子和刀叉并不是不相容的,它们只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

为什么西方人吃饭要用刀叉?我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但我的直觉告诉我,当你面对盘子里的一大块牛排时,虽然不能说筷子完全没用,但肯定不如使用刀叉那么优雅。这是由于中西方饮食结构和食物制作方法的不同,所以差异体现在餐具上。但无论我们使用什么样的餐具,都不妨碍我们享受我们的民族美食。从广义上讲,只要东西方国家根据本国国情选择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就不会妨碍我们享受发展的盛宴。

第三点,如果能同时使用筷子和刀叉,世界就会更加和谐。我很高兴看到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中国餐馆吃饭并使用筷子。与此同时,不少中国人拿起刀叉轻松吃西餐。如果中国和西方在餐具和食物上都能相互接受、相爱,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处理好中西关系呢?

处理好中西关系,关键是相互理解和尊重。我一直认为中国对西方的了解比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要多得多。这主要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国一百多年来一直虚心向西方学习。如今,中国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但西方一些人始终无法放弃“文明优越论”。他们总认为自己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比别人优越,把自己的价值观视为“普世价值观”,总想把别人的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他们不愿意、不愿正视中国的变化,对中国的发展进步感到不舒服,总想发泄这些情绪,不断给中国制造困难和麻烦,以免中国继续陷入混乱。我深信,这些人并不代表西方社会的主流,他们阻挡不了东西方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大势,更阻挡不了中国人民的进步。

我来英国后,曾对英国的华侨华人说,英国的中餐是欧洲最正宗的。其实还有最后一句话我没有说,那就是英国人是欧洲使用筷子最熟练的。

我有时觉得中英关系就像一双筷子。一是筷子无长短,中英关系平等;第二,使用筷子需要协调配合,中英关系也需要加强合作;第三,筷子不仅仅是用来夹食物的,关键是夹起食物并放进嘴里。中英关系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不断改善和发展。

内容介绍:

《大使谈中英关系》分上、下两册,节选了作者担任驻英国大使11年间发表的700多篇演讲中的117篇。

其中,第一册涵盖中英关系、政党议会交往、经贸关系、金融合作、科技合作、生态环保、地方交流等,共5篇;第二册涵盖文化交流、春节庆祝、教育交流、孔子学院、军事交流、海外华人、英国朋友、中英认知等,共60篇。

书中包含了作者对中英关系的观察和思考,包括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英关系?如何发展稳定、互利的中英关系?如何增进中英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可?更多章节介绍中英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结尾-

地址:英语口语培训-在线英语教育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大声说英语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2022048672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