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这是美国曼哈顿一位资深教授对思维导图的评价。思维导图是由著名心理学家、教育专家托尼·博赞(Tony Buzan)创建的。因此,他也被国际上称为“记忆之父”。思维导图不仅可以通过图文结合清晰呈现层次关系,还可以在关键词、图像、颜色之间建立记忆联系。在帮助理解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加强记忆,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总之,思维导图是具体呈现人类逻辑思维的实用工具。
那么,思维导图在英语课堂上应该如何使用呢?下面我们以阅读教学为例给老师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对于一些简单的基于故事的文章,比如神话、传说等,思维导图中的故事图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脚手架(Scaffolding Compressive)。故事地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人物关系、事件脉络、场景变化、情节曲折,还能培养复述、改写、延续等拓展阅读能力。在初期训练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应准备熟悉的故事,以确保学生对阅读内容没有疑问。
1.教师设计思维导图模板,省去需要填写关键词的部分,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寻找缺失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故事情节中的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
2.当学生掌握了使用思维导图的基本方法后,教师会利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尝试集体制作思维导图(Groupmapping),并通过讨论和分享相互促进。
3、孩子独立完成思维导图的设计和构思,从给定的阅读材料中选择有效信息,按照一定的思维逻辑进行设计。
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下图是一名三年级学生根据一篇文章《弗朗西斯的就寝时间》制作的思维导图。
最后为教师提供了一套适合英语课堂的经典思维导图模板。教师只需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即可应用它们:
1. 选择图表
2.写下/画出想法
3. 建立联系
当然,如果教师能够从课堂实际情况出发,举一反三,自由地整合和运用这些思维导图形式,那就更理想了。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培养学生细致有序的思维习惯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教师不得鼓励学生进步或急于成功。只有经过反复的训练和长期的积累,才能期待发生质的变化。
来源丨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