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123-456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王缉思:增进中美相互了解,缓解矛盾避免冲突

文章作者:佚名    时间:2024-11-15 03:03:45

作者王缉思是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文章首发于2021年2月8日《澎湃新闻》

中美双方需要增进相互了解,才能缓解矛盾、避免冲突。这似乎是一个无需证明的真理。事实上,国家之间能否通过增进了解来避免冲突,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中美思维模式有哪些差异_中美思维英语怎么说_中美思维英语

中美关系史上,最突出的一次因不了解对方战略意图而发生严重冲突的例子发生在朝鲜战争期间。 1950年9月底,当“联合国军”到达“三十八线”时,周恩来总理在9月30日的公开讲话中向美国发出严厉警告:“中国人民决不容忍外国侵略,他们也不能容忍帝国主义者对邻国的肆意侵略视而不见。” 10月1日,韩国军队越过“三十八线”。 3日,周恩来会见印度驻华大使帕尼卡,并通过他向与新中国没有外交关系的美国政府再次发出警告,指出如果美军越过“三十八线”,中国将进行干预。然而,美国杜鲁门政府却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严重误判了中国的战略意图,无视中方的警告,将其视为“政治讹诈”,一意孤行,导致中美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中国和美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

不过,中美之间互不理解,这并不构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双边关系改善的根本障碍。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派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22年来,除了在华沙举行的大使级会谈外,中美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官方或私人交往。共同的战略需求,而非相互理解,才是当年中美关系缓和的主要动因和条件。

中美思维英语怎么说_中美思维英语_中美思维模式有哪些差异

越了解越反感?

半个世纪以来,中美交往迅速扩大。 2017年前后,中美双边贸易总额约6000亿美元,每年中国公民访美和美国公民访华(包括游客)超过200万人次。目前有近40万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在美国有超过500万华人和中国公民,其中在中国出生的人超过200万。

如此大规模的社会交往在当代两国之间是前所未有的、独一无二的。两国交往的扩大当然意味着相互了解的加深。然而,更深层次的相互了解并没有阻止冲突的升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今年2月2日的讲话中指出:美国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对华政策,中美关系自建交以来遭遇挫折。 “显然,双边关系令人遗憾的逆转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两国之间缺乏理解。

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国家之间、国家内部和社会内部不同政治派别之间冲突的激化并不是因为缺乏相互了解。换句话说,关系的远近或距离,与相互了解的深度并不必然相关。单纯加强沟通、了解对方的想法,未必能够缓解矛盾。

2020年美国大选前后,民主党和共和党闹得沸沸扬扬,选民中各自的支持者甚至打了起来。这绝不是彼此不了解对方立场的结果。中国大陆和台湾有相似的语言和相似的文化。他们可以说具有相同的文化和种族。然而,在国家统一问题上,两岸民众的认知差距越来越大。原因并不是彼此不了解对方的想法。很多时候,政治反对派双方的一些人都认为“我太了解对方了”或者“我已经看透了他们”,一见面就吵架,从而认为沟通不再有意义。

中美思维英语_中美思维英语怎么说_中美思维模式有哪些差异

就中美关系而言,一些掌握英语并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的中国人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反感远比对美国不太了解的中国人要大得多。 。精通中文、对中国政治文化有深入了解的美国人,如中国问题专家、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智库白邦瑞、特朗普政府副国家安全助理薄熙来等,都对中国有很深的了解。对中国政府的批评比许多其他美国政客和专家的批评更尖锐、更“到位”。一些美国人私下承认,多年来美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的对华人文交流,似乎并没有给美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带来太多积极的改变。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美国已经建立了数十所孔子学院。他们对于改善中国在美国的形象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也正在受到各方面的评价。

中美思维英语_中美思维英语怎么说_中美思维模式有哪些差异

如何达到“理解”?

如果我列出的上述现象基本属实,那么促进中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对于缓和中美矛盾、避免中美对抗还有意义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沟通要达到缓解冲突的目的,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更有效的行动。

首先,知道不等于理解。我们都知道,有很多美国人信仰基督教,也有一些中国人在美国留学或深造,参加过美国的教会活动。然而,美国人为什么信仰宗教,宗教信仰如何塑造美国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尤其是对善恶的看法),包括他们对生活的认识(甚至是他们应对COVID-19疫情的心理和方法) ),需要更深入的理解。理解。另一方面,攻击中国现行民族宗教政策的美国人中,有的是出于政治动机,有的是不理解中国人民(特别是汉族)对待民族宗教问题和民族团结问题的传统态度。更难理解为何中国民众普遍坚定支持政府相关政策。

其次,我们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关键是要澄清历史事实,准确理解对方的观点。当然我们要坚定中方的政治立场,但同时也要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和对外交文本的解读,避免因中英翻译而可能产生的误解。

例如,中国一直要求美国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美国的官方立场始终是一个中国政策。一中原则和一中政策听起来像是同一件事,但两国之间的官方关系存在微妙但重要的差异。如果不理解这种差异,并认为拜登政府重申一个中国政策是受欢迎的声明,可能会导致对美国立场的误解。

又如,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中国人将美国人在中美经贸关系中经常使用的reciprocity(互惠的名词形式)一词翻译为“互惠”,可能会误解对方的意思。这个词的意思是“互惠”和“互动”。有时这意味着“你给我多少待遇我就给你多少”,而不是真正的互惠。

中美思维英语_中美思维英语怎么说_中美思维模式有哪些差异

中美思维模式有哪些差异_中美思维英语怎么说_中美思维英语

中美一思维差异,两大对比

中美两国长期以来的思维差异涉及两国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习俗,即美国人直率,中国人内敛。美国人宁愿与持不同观点但直言不讳的对手打交道,以讨价还价,实现利益交换,也不愿与没有明确表达反对意见、不愿动用讨价还价筹码的对手打交道。在美国人眼中,坦诚意味着真诚和尊重。中国人在交往中一般不会直接拒绝对方,也不会直接表明自己的反对意见,以此作为礼貌、给对方留面子的表现。在对外交往中,中国人愿意先求同存异,确定最高的关系定位,然后再广交朋友,洽谈合作。

在国家关系方面,中国将与俄罗斯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巴基斯坦建立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缅甸结成“胞波”兄弟关系,与缅甸结成“胞波”兄弟关系。与越南的同志兄弟关系等,各有其特殊性。但就对美关系而言,我们只能看到发展关系的长远愿景和原则,而没有明确的当前定位。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主张“增信、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的原则,也提出“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目标。 2013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多次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其中包括“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

美方从未直接拒绝中方提出的这些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有时还以言辞予以积极回应。然而,美国的对华政策似乎一直我行我素,不受这些原则的约束。中美之间有两个对比需要注意:

第一个对比是,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定位为美国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拜登总统在今年2月4日的讲话中称中国为“最严重的竞争对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称,“中方致力于发展同美国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关系。同时,中方将继续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国官方尚未明确界定当前中美关系的性质,但继续一如既往地提出愿景、原则和目标。这种对比体现了中美不同的政治思维和文化传统。

然而,对于研究者来说,如何定性和定位中美关系是难以回避的问题。中美之间是敌对关系,还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如果是后者,那么现实是竞争大于合作,还是合作大于竞争?从决策层面来看,当美国公开宣称将中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挑战者甚至战略威胁时,中国对美政策是否会出现调整?会有哪些调整?

第二个对比更为重要。这就是,中方一再重申处理双边关系的原则,而美方却始终强调解决具体问题。冷战结束以来,美国针对中国提出的问题清单越来越长,焦点也在不断变化。目前已涵盖中美关系和全球治理的各个领域。我经常听到美国一些外交官和智库人士表示,美方对原则性的政策表述越来越不耐烦,我想知道中方打算采取哪些具体行动来回应美方的关切和要求。一位美国外交官私下对“求同存异”原则表示不满,声称美国希望的是面对双方“分歧”采取行动,而不是保留“分歧”预订。

我认为,尽管中美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但双方通过加强了解和沟通化解分歧、避免对抗仍然是必要和有意义的。关键是要理解思想的深度,需要积极探索。进入2019年,两国政府、社会、企业和知识界的交流不断扩大。近两年,由于特朗普政府的错误政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两国政府、社会、企业和知识界的交流遭受严重挫折。 19流行病。是时候利用双边冲突间歇期和面对面交往的困难阶段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思考中美之间如何才能真正相互理解。

地址:英语口语培训-在线英语教育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大声说英语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2022048672号    网站地图